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
山东大学教授刘建亚、梁作堂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教授张友明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山东大学教授Arokia Nathan、名誉博士Adi Shamir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5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建亚,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首批国家教学名师。长期致力于解析数论研究,聚焦黎曼假设与素数分布核心领域,率先突破了自守L函数亚凸界问题、量子唯一遍历(QUE)猜想等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创造性地构建了新的研究框架,将高阶自守形式应用于素数分布,解决了素变数高次方程组可解性问题等根本性难题,在现代解析数论核心领域作出了系统性 、创造性重大贡献,巩固并拓展了中国解析数论的国际领先地位。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等荣誉。

梁作堂,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粒子物理与粒子辐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强相互作用理论研究,提出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整体极化效应已被 STAR、ALICE 和 HADES 等大型国际实验相继系统研究并证实,开辟了高能重离子碰撞自旋物理研究的新方向;基于QGP整体极化效应预言了介子自旋排列,被ALICE和STAR实验所证实,进一步推动了自旋关联研究的深入发展;建立高能强子反应关联模型,揭示两种“意外自旋效应”共同起源,被同行称为“作堂模型(Zuo-Tang model)”。先后获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
2025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张友明,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海外领军人才、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Red/ET重组工程技术的原创发明者。通过对此技术迭代升级使之成为国内完全自主可控的、有别于CRISPR-Cas 系统的基因编辑底层技术,目前已被全球千余所科研机构及生物医药公司广泛使用。利用此技术研发的广谱性固氮微生物产品已在盐碱地改良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十余个省市开展大田试验。先后获评宝钢优秀教师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十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荣誉公民、齐鲁友谊奖、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多项荣誉。
2025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Arokia Nathan,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国家级海外高层级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纳米光电材料及器件、新型光电显示技术和新型TFT薄膜晶体管的应用研究,在低温薄膜器件的制备及其与柔性基板的集成、薄膜晶体管TFT在OLED和阵列式生物传感器芯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首创氢稀释纳米晶硅生长与栅极脉冲调控技术,有效提升晶体管性能;发明原位信号增强像素与纳米线光电器件,实现高分辨率低剂量生物成像;提出深亚阈值低功耗体系,奠定了生物电子学基础。先后荣获加拿大NSERC Steacie奖、英国皇家学会沃尔夫森研究功勋奖、IEEE J.J. Ebers Award、中国政府友谊奖等重要荣誉。

Adi Shamir,山东大学名誉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密码协会(IACR)会士、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教授。Shamir教授在密码领域作出奠基性贡献,与Ron Rivest、Leonard Adleman共同设计的首个基于数学计算难题的公钥密码体制RSA,奠定了现代公钥密码学的设计理论根基,是密码学史上的革命性突破,荣获2002年图灵奖;开创了基于身份的密码原创理论,推动密码学从理论走向大规模实际应用;与Eli Biham共同提出差分分析方法,首次给出美国数据加密标准DES的理论攻击,这一里程碑方法成为对称密码分析学的基石。荣获2024年沃尔夫数学奖。
原文链接:https://www.view.sdu.edu.cn/info/1003/208038.htm
【来源: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编辑:魏永波 审核:董慧敏】